我从山中来,带着兰花草。种在小园中,希望花开早。一日看三回,看得花时过。兰花却依然,苞也无一个。
胡适《希望》
我走进半朴园的老房子,当时是4月早春,周围的地还带着露水湿湿的。
这里一百年前是个小学,是当地一位在上海经商的老板捐赠,现在的建筑还保留当年的样子。
因为,我看到墙壁上当年的学校师生合影,背后的二层的小楼和现在依然没变。
现在这里是个教育基地,许多孩子从城市到这里感受一下农村乡野气息时候,同时也进行简单的传统文化教育。
我是来讲课的,走进教室之前,虽然早有基础课件,但我从来觉得生活在当下,开放心灵。
与其完成一堂千篇一律的讲课,不如让孩子自己放飞自己的想法,就在这乡土里启发新的感受。
一开始总是让孩子们写些感想,虽然鼓励他们写出真情实意,但可能传统文化太厚重了,孩子们写得太规矩了。
后来,我让他们读了胡适的诗歌《希望》,还听了被谱曲后的耳熟能详的《兰花草》,鼓励他们就用诗歌的形式随意写自己真实的感受。
我用曾经大声朗读《希望》的声音读了一个孩子的创作。读完之后,全班鸦雀无声。
接着,有个勇敢男孩高举一张纸,眼睛充满渴望,似乎大声说“快读读这篇”
我还记得这么一句:
两只癞蛤蟆迈着步
像俩老太太搀扶着走过小路
来到一片芋艿叶子下躲起雨来
整堂课,我们嘻哈着大声朗读着孩子们的文字,很多孩子说第一次真正喜欢自己写的文字。
如何刺激自己的写作欲望,就是要把它当做自己的第一次,把眼前发生的,不管什么,都当做第一次就是一个好的开始。
然后走出去,大街小巷、田野乡村,任何地方都可以尝试走过去,把你看到的感受到的写下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