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茶馆》是作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,1957年7月初载于巴金任编辑的《收获》杂志创刊号。
1958年6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。
剧作展示了戊戌变法、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。
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、光怪陆离,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。(百度百科)
话剧的代入感很强,三幕剧居然有50多个人物,所以能够栩栩如生以小见大描绘当时动荡的历史画卷。
主要三个感触:
1乱世鬼魅多,什么礼义廉耻,什么耕读世家,在兵荒马乱的时候只能看谁的拳头硬,谁的靠山强。
百姓卖儿卖女也只能苟延残喘。
2莫谈国事,祸从口出。
乱成一锅粥的时代是分不清忠良奸佞的,如果没有实力,凭着一腔热血,指点时政,任何时候都是害人害己。
3实业救国难,实业靠人力和物力的积累,在城头变换大王旗的政权频繁更迭年代,命运是无法掌握在实业家自己的手里,即便靠资产能够攀龙附凤,也是河东河西轮转而已。
因为准备今年提高写作能力,所以在阅读时候特别思考了情节结构、语言描述等方面。
结构精简有力,情节不落俗套。
这样作品是可以跨越时代和国度的,大跨度的时间构架这种模式用到现在时代来套用,也是能引起强烈对比和震撼的。
比如选个村落、集市、校园医院等固定却有流动人口的场所,从文革、改革初期、xx新时代中切几个代表性的场景,让几个家族的几代人延续一段恩怨情仇,就是典型的文学创作模式。
语言朴素不做作,这才能通过真实性来打动读者并引起共鸣。
只有特色的才是永恒的,任何时候,当成长的一代需要化石般古典的记忆时候,这种地道的带有时代特色的活化石语言记录才能让后人永世不忘。
英国作家伍尔芙说过:“很多作家是举着火把的人,他们照亮历史和黑暗空白之地。”